《信客》教学反思

时间:2023-07-21 10:32:45
《信客》教学反思

《信客》教学反思
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,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,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信客》教学反思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《信客》教学反思1

在上完《信客》后,虽然有一种终于完成“课内比教学”活动任务的轻松感,但同时又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。为了上这一堂课,阅读了不少他人的教学设计以及与《信客》相关的文章,并且第一次亲自尝试制作课件,虽然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有不少借鉴他人的痕迹,但自己也确实费了不少功夫,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自己的思维。归结起来,自我感觉有如下可取和不足之处。

一、可取之处:

1、教学流程清晰,设计合理,过渡语言流畅得体。

教学流程: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颁奖词 → 引出余秋雨的《信客》→ 认识余秋雨、了解主要作品 → 填写信客档案 →概括信客的优秀品质 → 品读文段、总结语言特色 → 探究写作意图 → 欣赏名人墓志铭 → 拟写信客墓志铭 →推荐阅读《笔墨祭》

过渡语言:比如在完成信客墓志铭后,巧妙过渡到推荐阅读“信客永远的离开了我们,信客这个职业最终也会彻底消失,然而,信客背后那些传统的精神品质却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,并代代相传,这或许就是余秋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魅力灵石。余秋雨在一次作客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栏目时曾说,我们的前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……同学们如果有兴趣,课后不妨读一读 ……此处隐藏12381个字……但是“老信客”用找一个新信客来实现自己的心愿或完成没有完成的使命,是一种心灵的救赎。为了实现救赎他尽力自己的最大努力:谆谆告诫(扬起受伤的手),悉心教导(告诉新信客做信客的本领),隐瞒苦难(不告诉新信客做信客的代价)。

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物,他的“悲情”比“年轻信客”的“功德圆满”对读者应该更有冲击力。我实在放不下“老信客”。我要为“老信客”正名。

《信客》教学反思15

原以为,这一节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,但实际情况与预期得相差甚远。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在于,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,不能快速从大量的内容中提取出关键句或关键词;此外,我个人在调动学生积极发言方面缺乏技巧,加之众多老师听课,连平日发言极为出色地学生也显得拘谨不敢回答。这一些都导致了对“信客”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够深入、不够精辟,相比之下,较为简单的整体感知却花了太多时间。在拓展延伸环节,“雪山信使尼玛拉姆”这一材料,本该是这一堂课中最富有视觉冲击力、最能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一则材料,但由于课前已让学生查阅了相关信息,当我展示她最具代表性地图片时,学生已没有新鲜感,情感反应并不强烈。加之,起来概括此事件的同学,并未能讲你最值得说的事迹概括出来,所以,尼玛拉姆材料没有发挥到其最大价值,这实为一种遗憾。 另外,颁奖词的设计也是一个败笔吧。颁奖词学生平日接触的就比较少,而且颁奖词本身对语言的精炼就有相当高的要求。当时,连写作能力非常强的学生在一首歌过后,都难以完成一两句,可见对于初中生来说,这难度太大了,未能达到课堂练笔目的。课件临时出问题,是本堂课的小插曲,今后开课前,一定要在所使用的电脑上做最后的测试。 虽然这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,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引导方面若能更好些,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。

《《信客》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